东风梳掠又重新!盘点2023,戏曲得到了哪些发展?

向高轩 装修口碑 5

东风梳掠又重新!盘点2023,戏曲得到了哪些发展?

  2023年对于中国戏曲而言,注定是一个特殊重要的年份。疫情防控结束后,戏曲演出以迅猛态势得到恢复,借助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利好政策和在传统生态空间中的群众需求,大量戏曲院团通过传统的演出市场以及业已成熟的基金项目支持、惠民演出、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等工作机制,用大量演出收复后带来的市场空缺。

  周至剧团

  西演青年团

  西演青年团

  中国戏曲在疫情前后所做的工作,虽然内容看似相同,但是面对的戏曲生态空间和发展基础已经出现很大差别。这应该是传统戏曲文化在新时代必然要面临新转型的重要前提。该年度的戏曲工作正体现出转型变化的契机及其相关的实践和探索,亦突出地体现在几个关键词中。

  “演出”——主导是传统戏曲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推动戏曲交流、扩大艺术影响的重要助力。

  以文化和旅游部为例,2023年度主办的重要展演活动即有13项之多: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第四届“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第三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第二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2023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全国戏曲演员会演(生行、旦行)、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五届豫剧艺术节、2023第二届全国高腔优秀剧目展演、第三届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2023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而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25届曹禺戏剧文学奖、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2023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第27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第九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第8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梅绽新时代——庆祝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戏剧晚会”、第四届全国民营剧团优秀剧目展演等演出活动,同样体现出展演层面的丰富多元。

  这些展演活动广泛涉及中国南北戏曲艺术、不同类型声腔剧种和剧院团体的交流演出,并且以稳定的演出机制,成为检验戏曲传承创作水准的艺术平台,也一再强化了“以演出为中心”这个戏曲剧院团生存发展要义。“演出”这个关键词,是戏曲在经历了疫情影响之后,在2023年度呈现出来的常态化诉求,是戏曲工作的规律所在。当然,从角度而言,2015年以来通过国家层面的“戏曲振兴工程”在戏曲界的落实,用大量切实的展演活动来带动中国全域戏曲的繁荣发展,即是其中颇为有益的举措。

  秦腔《雁荡山》西安演艺集团秦腔青年实验剧团

东风梳掠又重新!盘点2023,戏曲得到了哪些发展?-第1张图片-捷宸网络

  主导的机制不仅仅需要国家文化主管部门的倡导,还需要各省市县的党委和文化主管部门共同努力,把包括演出在内的戏曲扶持工作,借助各级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在地化管理,真正实现中国戏曲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弱的全域发展愿景。同时,和文化主管部门更应该从制度建设的层面,为戏曲保护和发展建立良性的保障机制。例如经过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批准、莆田市人大常委会颁布的《莆田市莆仙戏保护传承条例》2023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中国最古老的莆仙戏更加良性的发展,确立了制度化保护的法治基础。这也是继昆曲、粤剧、秦腔、淮剧等诸多剧种立法之后,由主导的又一重要工作,关乎剧种的长远发展。从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行政管理的上下贯通来保护、引导、推进戏曲创作演出和各项戏曲利好政策的真正落地,是“主导”的重点所在,也是戏曲实现根本繁荣的重要保障。

  “市场”——市场即受众。三年来,戏曲收获的最重要的启示即是,戏曲受众空间已经突破了传统剧场的局限,新的演出业态可以助力戏曲获得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甚至衍生出更多戏曲文化形态。

  例如粤剧电影《谯国夫人》获得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这正反映出近年来戏曲界将舞台佳作进行电影再创作、争取更多观众和市场、以新的艺术形态来推动新受众走近戏曲剧场和舞台的努力。而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则是2023年度现象级的创作演出个案。这部作品自2023年3月以驻场模式首演以来,迅速走红破圈,通过线下超过138场的演出和线上累计超过926万人次的抖音直播,广泛吸引了青年受众,其中80%为从未接触过越剧的增量观众。这部戏的演出也让主演陈丽君、李云霄迅速成为网红人气明星,进一步增强了越剧的影响力。

  越剧《新龙门客栈》的热演,与“环境式越剧”的创意理念不无关系,更与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温州市越剧院、蝴蝶剧场所实现的商业运营传播机制相关,尤其是围绕这部作品的创作所形成的事业机制、企业运营、商业营销、市场推广相互结合,为跨越剧院体制管理和商业市场的隔阂做了成功的示范。但在这个现象中,也可以看到更为深层的文化基础,一则为戏曲有序的代际传承和不断的艺术创造。在越剧流派传承中,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创作用贴近时尚受众的方式来实现时代蜕变。

  一部“新龙门”实际也引出了对陈丽君等年轻演员演出《何文秀》《五女拜寿》《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越剧流派力作的关注。这是越剧“尹派”经由茅威涛、陈丽君的代际传承,而不断接受市场、时尚检验的活态实践。二则是艺术跨界的经典基础和再创造。该剧实现了经典电影的体裁转化,拓宽了越剧题材的表现内容,让女子越剧对武侠题材有了特出的驾驭。三则是长期以来越剧生态的稳定培育。越剧是流播范围仅次于京剧、豫剧的跨区域大剧种,目前在11个省市有职业院团,全国院团总计568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五(前四为豫剧、粤剧、秦腔、贵州花灯)。其中国办院团33个,民营团体481个,民间班社54个,民营院团的比例高达84%,位居全国第一,远远超过其他四个剧种(豫剧、粤剧、秦腔、贵州花灯戏的民营团比例分别为:30%、27%、23%、1%),亦超过民营团较多的黄梅戏(73%)。较之民营团队占比较强的区域,如庐剧(92%)、高甲戏(79%)、闽剧(82%),其影响远远超越地域限制。越剧民营剧团的数量显示了越剧市场的强劲,这也与长期以来浙江民营演出市场的生态维护有关,“新龙门”的市场效应一定程度上也是越剧长期致力于市场打造的必然结果。在戏曲传承发展进程中,需要保护、社会助力,更需要有稳定健康的市场生态,这是越剧“新龙门”带给当代戏曲发展的重要启示。

  越剧《新龙门客栈》

  “创作”——创作始终是戏曲发展的显性标识,作品是衡量剧院团体和演职群体创造力的艺术载体,优秀的艺术创作包括了对于传统经典保留剧目的常演常新和新创作品的精品化打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量的戏曲院团投入到特定时间节点、特定时代命题的创作中,尤其是用大量的现代戏作品回应时代,显示了戏曲人的责任担当。同时也需要看到,在比例较大的现代戏创作演出中,经由戏曲世代积累所形成的剧目体系也面临着存续失衡的问题,特别是在以“三并举”为代表的戏曲题材创作中,以整理改编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为基础的古典风格创作,颇有边缘化的趋势。

  在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奖活动中,位列前三甲的获奖演员郝士超、施夏明、郑芳芳,以古典气质各异的竞演剧目获得高度赞誉。郝士超的武戏折子戏、施夏明取法昆曲传统的现代戏《瞿秋白》、郑芳芳演出的整理改编剧目《望海楼台》,一再地显示出戏曲的古典传统和古典风格,是当前创作中最需要尊重和珍视的领域,这也是观众最喜闻乐见的审美内容。而2023年度比较突出的新创首演剧目,如邵阳花鼓戏《豆腐西施》、梨园戏《促织记》、扬剧《郑板桥》、京剧《纳土归宋》等,都显示出了良好的艺术品相,其创作较充分地尊重了剧种、剧团的艺术传统和主演等主创的艺术个性,展示了较为成熟的古典风格。现代戏创作要努力实现精品化,避免量多质劣所带来的艺术消耗,努力实现现代品质与戏曲思维的融合;古典题材创作要继续追求现代化,将古典遗产充分进行现代转化,保证艺术品质与当代审美相通,这应该是更为良性的题材创作方向。

  秦腔《诗圣杜甫》主演王航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

  2023年度,由浙江允中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抖音等联合主办的首届“好腔调·新古典戏曲季”,是探索古典题材作品展示推荐的重要举措。该活动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到26个剧种36部戏曲剧目,力推古典风格的作品,并且以荣誉盛典的形式,推动最佳剧目、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等13个奖项的推荐遴选。这个活动以“用古代的故事,讲述现代的主题”,契合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与现代创新,也将数十年来戏曲界始终坚持的古典作品的创作演出作为创作的重点,成为当前戏曲发展的前沿话题,为戏曲院团优秀的古典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展示平台。

  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部还推动实施了“重点传统(经典)剧目复排计划”,包括大戏剧目和优秀传统折子戏,在2023至2025年期间陆续推进复排。这项工作延续了近年来“像音像”工程、“名家传戏”、历史剧创作等多项重要举措,正回应了戏曲界对于古典风格、传统经典的关切。应该说,民间和官方的双重立场,在2023年度更加关注到“古典性”在戏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戏曲在新时代实现新转型的重要着力点。戏曲古典遗产在新时代如果不能获得品格重塑和艺术推广,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戏曲也就很难实现传统延续和传承发展。

  好腔调·2022新古典戏曲季 秦腔《再续红梅缘》

  “体系”——体系实际即是生态,是戏曲在理论研究、艺术发展的系统化结构。

  从戏曲发展而言,人才体系是戏曲传承发展的关键。人才包括了优秀的戏曲领军人才和稳定的戏曲院团。近年来,随着上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大批剧种领军艺术家逐渐退出舞台、进入传承,诸多剧种面临着中青年人才后继不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文化娱乐审美的多元化,有序的戏曲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掣肘戏曲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文化主管部门通过全国戏曲展演、培训等活动,加大对中青年戏曲人才的遴选、奖掖和培养。例如文化和旅游部推动“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在戏曲生、旦行当领域,授予新时代中国戏曲“领军人才”称号,分别在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豫剧艺术节上设立“表演艺术传承英才”,在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中继续推动全国地方戏“传承英才”称号。这些层面的评奖形式,突破了之前评奖活动的限制,加大戏曲青年人才培养的力度。

  秦腔《安国夫人》主演屈苏红荣获“2023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称号

  此外,中国剧协持续举办的中国戏剧奖之梅花表演奖、曹禺剧本奖,“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等活动,让优秀戏曲专业人才稳定地得到培养。优秀戏曲人才的脱颖而出,需要依靠奖掖、专业评审、社会和市场推广等多元方式。以2023年度“爆红”的越剧青年演员陈丽君为例,在其10年的院团生涯里,除了在江浙沪地区的剧场演出外,央视和省市电视节目、综艺节目、戏曲晚会,以及抖音等新媒体的传播推广,都为其培养了更多的越剧受众。这些多元化的文化空间实际成为戏曲专业人才成长所必须面对的。人才培养固然依靠着戏曲专业训练和优秀艺术作品,但仍然需要拓宽人才培养和推广渠道,突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文化艺术边界,让戏曲更加有效地通过人才真正成为时代的艺术。同时,中国戏曲学会连续举办优秀院团管理经验专题研讨会、全国西部地区优秀戏曲院团管理经验专题研讨会,并且继续以“年度推荐”的方式,推动山西省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等优秀院团的系列研讨。而文化和旅游部也开始推动“文化和旅游部舞台艺术创作示范基地”的认定和命名工作,将艺术院团的全面建设提上工作日程,深化戏曲振兴工程的工作范围。这些工作一再地提示出:戏曲发展在本质上是生态建设,专业人才和艺术院团是良性生态的核心内容,活态艺术体系需要在艺术实践中进一步强化传承经验和艺术成果的总结。

  河北青年武生郝士超荣获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一名

  从戏曲理论而言,戏曲艺术体系的多个构成领域均被列入国家哲学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以此推进戏曲艺术多元化的体系建构。从2017年至2023年,戏曲“体系”的理论建构基本囊括了与戏曲相关的多个领域,包括戏曲表演美学体系、戏曲人才培养体系、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戏曲剧种艺术体系、富连成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新中国70年中国戏曲史、戏曲班社通史、戏曲服饰、百年戏曲演出史、中国皮影、戏曲音乐、戏曲已失传及濒临失传剧种等,均以集体攻关的形式,努力实现相对完备的理论总结。特别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承担的2023年度国家哲学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现状评估与建构目标及评价标准研究》,立足于艺术学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包括了戏曲学“三大体系”的进一步理论探索。与此同时,教育部进一步落实《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明确地将“戏曲与曲艺”作为艺术学门类下一级学科的学科分支,同时作为专业学位中的独立类别。学术型硕博士和专业型硕博士的并列,为戏曲在教育传承与理论研究层面开拓出了更为宽广的人才体系,也将推动戏曲在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更为体系化的发展。

  秦腔演员李娟荣获“2023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称号

  以上所述的“演出、市场、创作、体系”四个关键词,代表了2023年度戏曲工作中颇为重要的四个领域,集中体现了戏曲发展空间的文化诉求,契合着新时代对于传统艺术的新要求,为戏曲寻求新发展、实现新转型,提供了颇为有益的参证。作者: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